
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感兴趣,请不要忘记点击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,我们的目标是为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。
战国时期末,秦国逐渐崭露头角,经过几代国君的辛勤努力,秦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在这一过程中,秦昭襄王对国家的兴盛和强大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秦昭襄王,名嬴稷,是秦惠文王嬴驷的儿子,他的执政时期长达五十多年。在嬴稷的领导下,秦国不仅加强了内政和外交,还在与山东六国的战争中屡次获胜,可以说他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那么,秦昭襄王究竟在一生中做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呢?他的生活历程又充满了怎样的传奇色彩呢?今天,就让我们一探这位中国历史上一代雄主的非凡一生。
嬴稷出生在公元前325年,地点是秦国的都城咸阳。不同于许多王子,他并不是秦惠文王最为看重的继承人。嬴稷有一位同父异母的哥哥,名叫嬴荡。嬴荡不仅勇猛刚毅,而且具备王者的风范,因此秦惠文王一直视他为接班人,培养他继承王位。
然而,公元前311年,秦惠文王突遭重病。在弥留之际,为了确保嬴荡能够顺利继位,秦惠文王采取了一系列对策,包括将嬴稷和其母亲芈八子流放到千里之外的燕国。秦惠文王深怕自己去世后,嬴稷会成为支持者的候选对象,从而导致秦国内乱。为了巩固商鞅变法的成果,他将嬴稷送往燕国担任质子。
展开剩余82%嬴稷母子到燕国后,生活艰苦,甚至一度因燕国内乱而面临生命危险。尽管如此,在母亲芈八子的教育下,年少的嬴稷逐渐成熟,为未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。原本与秦国王位无缘的嬴稷,因时局的变化,迎来了命运的转机。
随着秦武王继位,秦国的战略发生了转变。他罢免了相国张仪,采取了更为激进的对外政策。崇尚武力的秦武王亲自领军东征,目标是攻占韩魏之地,扩展秦国的疆土。公元前307年,秦武王率军直逼周朝的国都洛邑。他不仅欲效仿楚庄王一统中原,还命人将象征周朝权力的九鼎搬走,并与大力士竞举龙纹赤鼎,以此证明周朝的衰落。然而,在这一过程中,秦武王被鼎砸中,不幸去世,且膝下无子。
秦武王死后,尽管他已指定嬴稷继位,秦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依然激烈。国中有两派势力,一派由秦国公室公子壮所领,一派则由芈宣太后和嬴稷的母亲主导。公子壮知晓嬴稷的回国消息后,多次派刺客追杀他们母子,但在赵国的保护下,嬴稷母子最终安然回国。
嬴稷回国后,不仅得到了不少支持者,如魏冉、白起等杰出将领以及嬴疾、甘茂等文臣的支持,而且他也赢得了民众的喜爱。在众人的拥护下,嬴稷成为了新的秦王,即秦昭襄王。
公元前305年,秦昭襄王继位后不到三年,秦国便爆发了内乱。季君公子壮联合了秦国的一部分世族起义,魏冉和白起领兵平定叛乱,最终剿灭了公子壮的势力,这也为秦昭襄王稳定了国内政权,扫除了后顾之忧。
秦昭襄王刚登基时,由于母亲宣太后仍在听政,加上舅舅魏冉担任将军,公子疾为丞相,他的政治主张并未能完全得以施行。尽管如此,随着他逐步接掌政权,秦国的军事和政治局势开始发生变化。
公元前294年,秦昭襄王趁韩国政局动荡,指挥白起率军攻打韩国。韩魏联军抵挡不住强大的秦军,最终在伊阙发生了激烈的对抗。尽管秦军兵力不足,白起凭借巧妙的战术,以少胜多,最终取得了巨大胜利,几乎斩杀了联军的数十万人,为秦国的东扩扫清了障碍。
公元前284年,齐湣王因苏秦的挑拨离间,与山东诸国联合起来攻秦,但在五国联军进攻函谷关时,背弃盟约袭击宋国,引起了联军的不满。五国联军转而攻齐,秦国则联合赵国攻打齐国,成功攻入齐国都城临淄,几乎摧毁了齐国的防线。
同时,秦国与楚国通过联姻建立了关系。然而,秦昭襄王并不愿意让楚国干预秦国的内部事务,因此他屡次与楚国结下仇怨。在公元前299年,秦昭襄王设计诱捕楚怀王,将其囚禁至死,从而彻底断绝了与楚国的联系。
秦昭襄王一生经历了不少波折和权力斗争,但他最终成功清除外戚干政的影响,逐步掌握了国家大权。随着魏冉的倒台和范睢的上任,秦国的东出战略进入了快车道。
公元前263年,秦国与韩国爆发冲突,秦军先行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。赵国趁机夺取上党,引发秦昭襄王的愤怒,他决定倾全力与赵国作战。经过三年的激战,秦军最终在长平之战中取得压倒性的胜利,赵国的精锐几乎全军覆没。长平之战后,赵国元气大伤,秦国的统一大业离实现又近了一步。
尽管长平之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,秦昭襄王最终因为信任错误的谗言,召回了白起,导致赵国得以保全。这一决定为白起带来了愤怒,他开始与秦昭襄王发生裂痕,甚至导致了白起的最终死于秦昭襄王之手。
秦昭襄王晚年,秦国大军攻入周朝王畿,周王朝正式灭亡。公元前251年,秦昭襄王在咸阳宫安详辞世,他的一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虽然他未能亲手消灭赵国,这是他生前的一大遗憾,但他的贡献无疑是深远的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