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战之后,法国骑兵部队急切地寻求一场彻底的变革。他们希望通过机械化车辆的引入,来实现自身的复兴。然而,法国骑兵本身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整体,他们既渴望脱胎换骨,又被传统的骑兵思想束缚。在这种思想的碰撞中,士兵们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,军事工业企业在装备设计上的思路也遭到了困扰,雪铁龙公司研发的P 103骑兵坦克便受到了这些矛盾思维的深刻影响。
实际上,雪铁龙早在30年代初期便进入了装甲车辆的研发领域。为了响应法军关于“轻型装甲车”的需求,雪铁龙设计了P 28半履带装甲车,旨在取代骑兵战阵中的马匹,让机械化侦察兵的概念得以实现。然而,从这款车辆的发展可以看出法国军方当时的保守思想,他们只是在寻求机器取代马匹,而没有深入探讨战术和战略层面的变革,显示出对于机械化发展的漠视。
展开剩余70%P 28并未取得成功,法军仅装备了50辆,并将其零散地分配给骑兵部队,未能形成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。基于对P 28的经验吸取,雪铁龙为骑兵部队重新设计了全履带装甲车辆P 103,弥补前者的不足。
P 103更像是一款轻型坦克,其底盘造型和当时的哈奇开斯轻型坦克有些相似,前部是驾驶室,中段是战斗室,后方则为发动机舱。尽管P 103的发动机与P 28相同,但容积有所增加,导致其输出功率略高于67马力,从而改善了整体性能。
在P 28所取得的技术成果中,橡胶纤维履带是其中之一。P 103采用了一种改良版的履带,这种履带由多层的橡胶与织物带交织而成,增强了整体的可靠性,同时保留了橡胶带的静音特性。坦克配有6对小直径负重轮,并采用了一种平衡式的悬挂系统,确保了车辆在复杂地形上的稳定性。
与此同期的其他法国坦克开始普遍使用铸造结构,这种结构在防弹性能上具有一定的优势。然而,雪铁龙的P 103在装甲设计上大部分采用了铆接方式,仅在少量防护部位使用了铸造件,正面装甲的最厚处达到20毫米,侧面则为15毫米,顶部和底部的防护厚度仅有5毫米,这种防护水平只能算得上轻型坦克的标准。
P 103的炮塔位于车身右侧,最初设计的炮塔尺寸较小,仅安装了一挺7.5毫米机枪。后来,炮塔尺寸有所增大,使其得以携带当时法军标准的25毫米哈奇开斯反坦克炮,附加上另外一挺7.5毫米机枪作为辅助武器。
当时,雪铁龙的竞品还包括来自雷诺和哈奇开斯的装甲车辆。1935年4月,P 103顺利通过了测试,似乎是个好兆头,但随后法国军方却对其态度冷淡,这使得P 103的未来变得颇为不确定。同时,雪铁龙内部也经历了一些变动,领导层决定不再受军方指引,转而希望能自主掌握武器装备的设计方案。众多因素的交织之下,P 103最后停留在了一个原型车的阶段,而竞争的胜利者则是哈奇开斯的H35轻型坦克。
雪铁龙P 103的总重为5000千克,车身长度为4米,宽度为1.6米,高度为1.8米,车组编制为两人:包括驾驶员和车长(同时担任炮手和装填手)。坦克的最高行驶速度可达到每小时30公里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