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YMG全媒体记者 张苹 摄影报道
走进烟台市方脉针灸研究所的办公室,目光所及之处,皆被无声诉说着生命与传承的物事填满。卷柏的苍劲蜷曲、梧桐子的温润饱满、灵芝的厚重光华、沙参的质朴形态、鹿药的精巧别致……这些被精心安置于桌柜之上的草木精华,早已超越了药匣中冰冷的存在,宛如凝固了自然灵气的艺术珍品,于静默中诉说千年大地的智慧。而最令人心生敬意的,则是占据一整面墙壁的落地书柜——近百册中医典籍整齐肃立,从泛黄卷边的《本草纲目》到现代精装的研究论著,共同构筑起一个厚重而深邃的知识圣殿。这间办公室的主人孙忠强轻轻抚摸着书脊,微笑地说:“家里的书,比这里还要多。”

从小跟着“跑山的”满山跑
小学五年级已识得几十种草药
很多人都问过孙忠强,家里祖辈是不是有人从事中医药行业?答案是否定的。1976年,孙忠强出生于莱阳市高格庄前孙永鲍村的一户农家。这个村紧挨着娘娘山,因此山野成为了他童年最辽阔的课堂。当同龄伙伴追逐嬉戏时,他却常常蹲在草丛中,痴迷地辨认每一株药苗的姿态与脉络。他对草根树皮极其迷恋,常常从山上挖回一筐奇异植物移栽到房前墙角处,每天浇水呵护。
“那时候,村里有不少人经常上山挖草药谋生,大家都叫他们‘跑山的’,我经常跟在他们身后满山跑。我们家旁边的娘娘山上富有各类中草药材,至少有200种,现在每次回老家我还是习惯到山上搜集一些中草药材。”孙忠强说,小学五年级时,他已能清晰地叫出几十种草木的古老名称。这份源于泥土的痴迷,在初中时化作更炽热的求知火焰,他主动向老师借阅中药书籍,乃至后来省下零用钱一本本购买、研读。少年心中那一方小小的草药园圃,随着书页的翻动,逐渐延展为辽阔无垠的中医天地。
30年间深耕中医行业
他说自己仍有很长的路要走
1996年,孙忠强从莱阳扁鹊国医学校毕业。毕业后,他选择从炮制中草药做起。3年光阴在药香氤氲中沉淀,煤炉上翻动黄芪的专注身影,刀下切出均匀饮片的稳定手势,耐心等待“九蒸九晒”熟地黄的守候……皆是对“修合无人见,存心有天知”古训的虔诚践行。这份对药材物性至精至微的体悟,成为他日后悬壶济世不可撼动的基石。从中医古籍中慢慢沉淀,在临床经验的打磨中积累更多病例,3年后,他通过医师资格考试,随即创立自己的诊所。
如今,年满五旬,他仍然如初学者般丝毫不松懈。“做中医这行,是要学习一辈子的。中医学知识浩如烟海,50岁只是刚刚开始,要经过更长久时间的沉淀,才能凝练出自己独特的中医思想。”孙忠强说。在诊疗桌旁,常摊开着他正在研读的医籍,书页间夹着细密的笔记。面对慕名而来的患者,他总能从典籍中精准找出契合病机的古老智慧,让沉睡的文字重新焕发治愈的力量。在他看来,案头那些如艺术品般陈列的药草标本,不仅是自然的馈赠,更是无声的导师与初心明镜,时时提醒他莫忘生命与本草之间那份源远流长的深刻羁绊。
展望未来满腔期许
希望更多中医爱好者能入行
“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,例如你脸上长了一块斑点,在中医看来,这绝对不是这一块皮肤的事,一定是身体经络系统出现的某些问题而引起的,在治疗上就需要辨证论治。”孙忠强说,所以学习中医没有几十年时间是学不成的,需要不断实践、不断学习,才能吃透中医学精神。
而像孙忠强一样迷恋中医学的人不在少数,但在他看来,曾经很多中医人才往往受困于学历,因为热爱中医学并不代表在升学考试中能够考出高分来。“就像我一样,虽然从小就在实践中积累着中医知识,但是学历却不是很高。学中医靠的是无限热爱,吃得透中医知识,还要在实践中反复磨炼。”孙忠强说,近年来,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医,不少高中学历的中医爱好者也可以通过拜师学徒的方式接触中医,乃至最后走向中医行业,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。
华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